台南 永康 大灣 廣護宮 台  南 大灣 ~ 廣 護 宮 ~ ~ 廣 惠 尊 王 ~ 大灣以前稱作台灣、台員,是平埔族(台灣族)離開安平、下林(今台南市西南)後所定居的村莊。明鄭時漢人到此向平埔族人租田耕種,仍稱為台灣,後改以同音的大字代替,稱大灣。此地名符其實,不僅地方大(包括六個里),且路小多灣(現已改善許多)。以前南台果菜市場三分之一以上的果菜大販(批發商)是大灣人,足見大灣人生意頭腦之好。再加上大灣『水查某』(與永康菜脯齊名),可說是地靈人傑。長久以來,本區以甘蔗、水稻、蘿蔔、玉米為主要作物,尤其市西灣里以西較具鹽分的田土,曾經生產品質良好的金甘蕃茄和黃金甘蕃茄,但因土地現在多變更為建地,這些產品已成為絕響。廣護宮(舊稱長興王公廟)是本市建廟歷史最久遠的廟宇。在永曆三十三年由謝氏族人自漳州府龍溪縣二十八都寶樹社,迎來謝氏守護神廣惠尊王謝安及侄元帥謝玄神像來此,並獻地集資建廟,稱為王公廟,是漢人的公廟。後來經過歷次的修建,至同治年間已具室內裝潢有三川、四垂、正殿的龍虎井建築。光緒年間又增建左右護龍,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,謝水藍等人又集資大修,並易稱為廣護宮。此後又經四十六年、五十七年二次整修。到七十八年重建,歷時四年,耗資一億餘元,廟貌雄偉。本廟宇為本市唯一建於明鄭且未遷離原址者,原應可稱為古蹟,但現與原貌已相去甚遠,已無古蹟風貌。至今只剩同治三年所獻的石香爐一座,甚為可惜。廣護宮前的花生糖,是由外地買入已烘乾而且經過篩選的大粒花生仁,加到固定比率的砂糖和麥芽糖裡,一起熬煮三個多鐘頭,才製成的一種有別於其他地方出品的花生糖。它保持了花生仁的原型與原色,香脆可口又不會太甜,所以老少咸宜,銷路很好,已成為大灣地區的名產。 ~~文章取至台南縣永康市全球資訊網~~ 廣護宮昔稱王公廟,發祥於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二十八都寶樹社,王公廟。主祀廣惠聖王,係東晉朝代保國衛民,素浮眾望之謝太傅,名安字安石,薨後追謐文靖,又錄淝水戰功,贈為廬陵郡公,故廣惠聖王俗稱王公爺。 順治柒年(西元一六五○年)有一商人謝德瑞係安公後裔,奉帶廣惠聖王香火來台到此地,因內急將香火掛在林投樹,在附近方便,事畢欲取回香火但任拔不動,故在此地酒店工作築草屋居住,安奉該香火。 鄭國聖開府台灣,閩粵移民渡台者日眾,有安公後裔謝德明者隨鄭成功渡台時,自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二十八都寶樹社王公廟(現在改為正順祖廟)所奉祀的中尊廣 惠聖王神像奉帶渡台。(現在開基廣惠聖王),於康熙元年(西元﹂六六二年)三月到台南承天府小東門外,長興上里大灣庄,謝德瑞草茅奉祀。附近信眾聞知聖王 神威顯赫,香火日益旺盛。於康熙拾年(西元一六七一年)將該草屋改建為土葛厝蓋草屋頂,命名為王公廟。而後謝德明返大陸祖廟將先帝所賜(民人所瞻)下馬牌 搬運來台安置在土葛厝廟內並配祀謝府元帥。後因土葛厝受風雨摧殘而損壞。 於康熙拾捌年(西元一六七九年)謝德福繼承父志,而眾信徒感謝神恩始鳩資在大灣座謝姓部落舊址改建成磚瓦的廟宇,並仿照祖廟名稱號為大灣王公廟。主祀廣惠 聖王,並祀謝府元帥(名玄字幼度)註生娘娘、岳府元帥、天上聖母、觀音菩薩、福德正神、中壇元帥等神佛像,神功顯赫,禳災解厄,居民得以興旺,五穀豐收, 香火鼎盛傳遍遐邇。 雍正拾參年(西元一七三五年)西勢部落信眾,仰慕聖王威靈顯赫,至本廟迎請謝府元帥香火,在蕃薯厝社彫刻金身,擇地建廟奉祀,稱為21世紀房屋仲介元帥廟(今改為廣興宮)。 道光陸年(西元一八一六年)大目降(新化)信眾至本廟恭迎聖王香火,雕刻金身擇地建廟,依照大灣祖廟,名曰王公廟(後改為護安宮)將廣惠聖王寶號改為護國尊王而祀奉之(現在又改為天壇護安宮)。嗣後久年失修的廟殿毀損難堪,至道光貳拾年(西元一八四二年)信眾喚起募緣修繕廟,補飾金身。同治貳年(西元一八六三年)擴大修建廟殿,較前更為莊嚴。光緒貳拾年(西元一八九四年)甲午戰爭清朝戰敗,將台灣、澎湖割讓日本。 明治三十一年(西元一八九八年)將長興上里大灣座(崩坑仔墩、廟前·鴨仔埔、姓鄭仔、頂頭陳、內面王、姓黃仔、外面王、汪厝、謝厝、頭前李、姓顏仔、新厝 內、南邊王、西邊楊、下頭謝、劉厝、陳厝、溪仔、後璧李、東邊楊、下巷仔、三塊厝仔等部落)改為:台南州新豐郡永康庄大灣。將大灣部落分七保,置保正(現 稱里長)甲長。明治三十九年(西元一九○六年)提高廟基,建造南北兩廊廟廂。 明治四十年(西元一九○七年)將王公廟南側廟廂做為埔姜頭警察所大灣派出所。 大正三年(西元一九一四年)設埔姜頭公學校大灣分教場,以大灣王公廟本殿為教室。 大正八年(西元一九一九年)系統傢俱一日本政府治區域改革,設立保甲制度,大灣各保保正擔任廟內董事,並投廟產管理人壹名,即於神前祈禱祝告,擲聖茭選出廟產管理人,信眾則互相管理。 大正十二年(西元一九二三年)重修廟殿,當時聘請溫州名匠來台,承造彫塑,花草人物,於廟庭建窯燒燙·石璧雕刻、剪黏、油畫等故事戲劇,都請有名匠承造,精巧別緻,美完竣,四月舉行落成祈安建醮大典。是時境內信眾虔誠齊戒三天。為本廟未曾有,故稱頭科醮。 昭和三年(西元一九二八年)大灣七保改為十保。昭和十年(西元一九三五年)四月建第二科祈安大醮。 昭和十六年(西元一九四一年)大東亞戰爭,日本政府下令所有廟宇及佛像毀滅,使人民宣揚皇民化,廟內所有諸神佛像及牌匾,毀滅殆盡、繼之擴大道路,廟廂被拆除,幸而唯由福建帶來之祖傳正身廣惠聖王神像,被暗藏於信士謝舍家中,保俘不致毀滅。 得 民國參拾肆年歲次乙西年(西元一九四五年)八月,大戰結束,台灣重歸祖國,民眾獲得宗教信仰自由,乃集眾信徒商籌重修廟殿,咸能仰體先人崇祀之誠,感為故 國眷念之深,發起募緣,頗受信眾慷慨解囊,興工修繕大殿,重修廟廂,新裝諸神佛像,至翌年十月工程竣吉,為本廟重興之始,租屋網將王公廟更名為廣護宮,十一月恭 迎祖傳聖王寶像及諸神佛像安座奉祀,並舉行落成護國祈安大醮,遊境二天(第三科醮)。 民國肆拾陸年歲次丁酉年(西元一九五七年)十月,募緣重修大殿,修飾諸神佛像,至翌年三月竣工,舉行落成祈安醮(第四科醮)。 民國伍拾年歲次辛丑年(西元一九六○年),廟內管理及各委員洽商,為圖謀信眾福利,地方繁榮,將廣護宮所有土地,計劃建設店鋪市場,所收入充為廣護宮所需 費用,減輕信眾負擔,自三月開工招標興建,至九月完成,因之廣護宮周圍高樓大廈環繞,商業鼎盛,各村落也呈現一片欣欣向榮,井然有秩之美麗景象,益以廣護 宮之香煙繁盛有如錦上添花,其前途不可限量矣。 民國伍拾柒年歲次戊申年(西元一九六八年),因風雨吹濺,屋上剪黏損折,而多有破漏,恐影響全廟之耐久,乃發起募緣鳩資重建,並增彫三媽神像,承眾信士協 助,該年十月興工,將廟璧拆卸改建,廟前增置石龍柱、石獅各一對,廟廂兩廊添建鐘鼓樓,廟頂全蓋琉璃瓦,剪黏人物,禽獸花木,裝飾華美,映日映月,豪光燦 爛,銀光閃閃,廟內半堵全安大理石,其上有大玻璃堵,為紀念聖王淝水戰之功績,南面雕塑「青岡嶺風聲鶴唳」北九份民宿面有 「八公山草木皆兵」之燒燙故事戲劇人物,似生似活,左右並立,綺麗雅緻,由正門人拜則見。屋頂有蜘蛛結網,神殿有一對木彫龍柱及對聯,盡配刻人物,花木禽 獸,內枝外葉,細巧雅緻,全用樟木良材,又皆安貼金薄,輝煌燦爛,殿內坐有鎮殿廣惠聖王及劉夫人聖像,右配謝府元帥,左有註生娘娘聖像,殿前大理石桌上, 列配諸神佛像,其莊嚴,令人不覺肅然起敬,呈現富麗堂皇,古色古香,彫樑畫楝,剪黏之技術者,皆請本省有名匠承造,美侖美奐成為南縣名廟之一,至庚戊年 (西元一九七○年)二月竣吉,三月下旬舉行落成大典祈安醮三天(第五科醮) 民國陸拾伍年歲次丙辰年(西元一九七六年)八月,好景不祥,分身金尊寶座,被精神錯亂者偷竊,焚燒毀滅,使人惋惜。後經眾議,於十月新雕塑大小二尊,聖王神像,十一月二十六日聖王聖誕日,開光點眼安座,繼續承受永遠香煙,保佑萬民。 民國陸拾柒年歲次戊午年(西元一九七八年),為紀念建廟三百週年,境眾議定祈安清醮三天(第六科醮)。 民國柒拾參年歲次甲子(西元一九八四年)十月慶祝甲子年舉行三朝祈安謝恩清醮(第七科醮)。 民國柒拾柒年歲次戊辰(西元一九八八年)廟頂樑結婚脊裂痕,處處破漏,遇雨漏水不堪,諸神佛像及器具,淋濕毀損,則召開董監事會議討論,認為無法整修設法重 建,並請示聖王允許。成立重建委員會,始籌備經費、材料、承造技術人員等等。聘請建廟專家設計,依設計順序進行,於五月間出火,將諸神佛像,移至臨時廟殿 安座奉祀,六月間破土,拆卸舊廟整地。 己巳年初動土興建,廟體擴大採宮殿造型,分中殿左右廂室,外觀雄偉,遠處觀之,宛如三廟並立,中殿廟頂分成二層,中央有大灣廣護宮金字匾額,兩旁邊配有雙 龍扶匾及風調雨順之浮雕人物,上層樑脊上面有雙龍朝福祿壽,後殿樑脊上面有雙龍拜塔,廟頂全部蓋琉璃瓦,各層翹脊簷牙,有龍鳳飛舞及草木、戲劇故事人物 等,兩廟廂上層,建龍鐘鳳鼓樓,頂端各矗立一尊雄偉將軍塑像,為守護神,雄麗雅緻。 廟內外地板,全部鋪非洲進口之淡紅花色花崗石板,光滑如鏡,前面走廊有三對石龍柱,璧堵以大小石雕石塊,堆疊成壁。廟門分中門、龍虎門、及兩廂門,各扇門 神,以本省名產檜木雕刻神像,經彩色油漆安金箔,雄偉雅緻,栩栩如生,上面覆蓋透明塑膠鋼板為護體。各門前邊有一對石獅把守,所有之石材,採自大陸福建省 名產之青斗石,就地聘請雕G2000刻家承造,柱、壁、窗、堵均有歷代故事人物、禽獸、花木,尤其中門門楣上有一幅八仙彩,其琢磨之巧緻,甚為稀有。 廟外圍壁堵,全部安裝非洲進口黑色花崗石板,經專家雕刻花草、飛禽走獸、歷代故事人物,尤其北側外壁堵,有聖王生平故事,如挾姬縱遊、淝水之戰、奉旨出 征、正色諫弟、詩文受賞、與友同樂、投牋求歸、臨危不亂等,都是費盡心思之傑作,可惜混雜於壁堵間,不易尋見,若能集中於易見之處,更會增加聖王光耀。每 壁堵問之隔柱,全部安裝淺紅色花崗石板,光輝奪目,黑紅分明。 廟內有一對高大石柱雕刻著鳳凰朝牡丹,神房造型採皇殿式,分成中殿及兩偏殿,殿內壁面塑龍、麟、鳳立體浮雕。中殿房前面有二對龍柱並立,青龍舞爪配刻花草 人物,偏殿房前面各有一對龍鳳並配之龍柱,各隔間屏簾巧刻二十八宿,並配八仙及飛禽走獸、花木、內枝外葉細巧精緻神氣活現。各殿房門前有一對木刻獅子把 守,殿房上面斗拱,倒吊筒、花藍配故事人物堆疊成房簷,最上面懸掛廣惠聖王,謝府元帥、註生娘娘等黑字匾額,全部用樟木良材,殿內均採用有彩色油漆並安貼 金箔,輝煌燦爛,宛如昔日之金鑾殿。中龍殿內端坐鎮殿廣惠聖王,謝府劉夫人聖像,居酒屋右麟殿內,端坐謝府元帥聖像,左鳳殿內端坐註生娘娘及婆姐聖像,其莊嚴令 人肅然起敬。殿前神桌上面列祀廣惠聖王、天上聖母、岳府元帥、觀音菩薩、福德正神、中壇元帥等諸神佛像,以應諸善信士之迎請。 中門內北側壁且有東山捷報,南側壁上有班師建康等浮雕,顯示聖王生平做事鎮靜,神識沈敏,喜怒不形於色,具有絕大度量,與從子玄,盡忠扶晉蕩秦,功業已成,天下太平。 聖王於東晉元帝大興二年(西元三一九年)誕生於浙江省會稽東山,迄今(西元一九九三年)經歷一六七四年,其生平功績能顯現在本宮殿壁上為範例,實是光榮無 比,得能流傳萬世,以彰聖王之神威顯赫,姘矇群黎,蹟著全台。中門前庭兩側置一對雄偉高大石獅,廟基外周圍設置雕龍刻鳳古色古香,金黃色之古式欄杆圍牆為 護衛。 壬申年八月恭迎聖王諸神佛像,並新雕六尊聖王,入廟安座開光點眼大典。十一月重建工程竣吉,同時舉行謝土落成並五朝祈安謝恩清醮大典(第八科醮)結束四年餘之工程,費資約新台幣壹億餘萬元。 本集依照李水草先生原版,由謝壬水先生提供增添沿革資料,使其記載更完善,精心策劃整編完成。 大灣廣護宮董591監事會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r36hrmhj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